首页> 新闻资讯

新能源技术大动作!锂电正极材料钙镁离子精准控制,解锁电池新可能

2025-07-1718

  在新能源产业持续升级的进程中,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品质与性能对电池综合效能有着直接影响。

  科海思与四川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、生产及回收的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合作,针对其生产环节的水质管控需求,定制除钙镁解决方案,以技术实力保障相关环节的水质稳定,助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高品质生产。

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:为啥要严格控制钙镁离子?

  对于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来说,在三元材料、磷酸铁锂的合成等关键环节,水质好不好特别关键。要是水里的钙镁离子太多,超过了规定的量,就可能像沙子混进水泥里一样,跑到正极材料的晶格结构中,形成杂质缺陷。这会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,进而影响最终电池的质量。

  这家企业生产时用的原水,钙镁离子浓度有 100mg/L,每小时的水量是 30m³,而工艺要求必须把钙镁离子浓度降到 5mg/L 以下。这个指标抓得严不严,直接关系到生产出来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纯不纯。

  靠什么技术去除钙镁离子?CH-93螯合树脂来帮忙

  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时的水质情况,科海思选用了 CH-93 螯合树脂作为核心处理材料。这种树脂身上带有膦酸基官能团,就像有一双 “精准的手”,在盐分高的水里,能专门 “抓住” 钙镁离子。

  而且,就算水里有锂离子、镍离子这些对生产有用的离子,它也不会受影响,只会定向 “抓” 住钙镁离子并把它们去掉。这正好符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中 “留住有用的、去掉有害的” 的需求。

  从项目运行的数据来看,当含有 100mg/L 钙镁离子的原水通过 CH-93 树脂柱时,经过第一级处理,钙镁离子浓度可降至 10-20mg/L 以下,为后面的深度净化打下好基础,保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水质达标。

0717-1-1.jpg

0717-1-2.jpg

  两级串联运行:让水质稳定达标有保障

  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,项目采用了 CH-93 螯合树脂两级串联运行的设计,确保处理后的水稳定达标:

  第一级树脂先 “主力出击”,承担主要的去除任务,把钙镁离子浓度从 100mg/L 降到 20mg/L 以内;

  第二级树脂再 “精细把关”,进行深度处理,最后让水里的钙镁离子浓度稳定在 0.01mg/L,完全符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的核心工艺标准。

  这种设计很灵活,既能满足研发阶段小批量、多批次的水质处理需求,也能应对规模化生产时连续处理的能力。在运行过程中,每小时处理 30m³ 水的情况下,出水的钙镁浓度波动很小,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环节的工艺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水质保障。

0717-1-3.jpg

  这套方案有啥用?从水质到效益都有提升

  这套除钙镁方案的应用,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实际好处:在品质管控上,有助于减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杂质,让材料更纯净;在成本控制上,两级串联的工艺让树脂的再生周期延长到 30 天以上,运行时的能耗比传统工艺低,能减少运维成本,帮着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更高效地生产。

  作为水处理领域的技术服务企业,科海思持续关注新能源行业,尤其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水质处理需求。通过 CH-93 螯合树脂的性能优化与工艺方案的定制化设计,为行业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。未来,科海思将继续以材料技术创新为核心,为新能源产业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质保障。

了解工艺详情或相关案例

请扫描下方二维码

技术热线:400-838-81514

6C68C79E-9DBA-4532-925C-4D3B38F78D38.png